又过了一年,一言难尽的一年
2022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没有写年终,本来是想写的,但是回家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,到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
然后就是年终这个东西,更多是感慨吧,感慨这一年发生在世界上的和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儿,百感交集的那些事儿
虽然自己学的是工科,但是还是希望自己感性一些,白天都是在看各种技术文档、看论文看代码,理性思维占据制高点
所以年终都是放在晚上来写,每天写一部分吧
磨蹭了这么长时间,也算是写完了,没什么逻辑和条理,凑合着看看吧(反正能看到的人应该也不多)
漫长的一年
总感觉这一年过得非常漫长,发生了很多事情,好像又没发生什么
当然也有可能是暑假和国庆都没回家的原因,似乎身边回家的小伙伴都觉得今年过的非常快
一月在家躺着,虽然自己还算健康,但是大家都在生病,也没怎么出门玩
二月返校,开始了新学期的工作
三月回暖,趁着花季重新捡起了尘封的摄影,收获了一些还算满意的作品
四月升温,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减肥,同时有幸认识了两位大佬博士师兄师姐
五月穿插了许多的看书和打球,看很多的书,基本每天晚上都会看,劳动节的时候还顺便去师弟家里做了餐饭
六月毕业季,也在机缘巧合下拿了暑期实习offer,顺便还和老板去了趟宝鸡
七八月的上班,似乎每天过的比较憔悴
九十月找工作,终究还是到了需要面对步入社会的一天,终究还是感受到了一年比一年难的大环境
十一月等消息,等得及其焦虑,手上的工作推进的也比较慢,也因为天气转凉缺少运动,体重逐渐上升
十二月,月中总算收到了offer,未来也要和许多小伙伴一起前往上海,做郊区打工人,当然找到工作之后也做了今年的第二餐饭——冬至当天和师弟一起给老板和组里的小伙伴做的
知识的内化与输出
今年在学业上的收获,不能说颇丰吧,但是也看了非常多的东西,无论是自己专业内的,还是其他方向的,包括诸如文学经济学甚至是一些科普性质的作品,都有涉猎
专业知识无可厚非,这一点从博客更新基本可以看得出来
今年的第一篇Blog是春季学期返校后的第三周更新的,截止至年中的五个月内,更新了超过四十篇博客
更新频率基本保持在每周都有输出,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今年学习效率和创作欲望最强烈的一段时间了
个人认为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是一个开销极大的过程,更何况自己写的东西基本都是晦涩难懂的专业论文
现在回过头来看,那段时间能坚持写博客,确实是个不太容易的事情
更何况自己的创作风格,是把这些复杂的东西尽可能地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描述出来,使得初出茅庐的人也可以看懂
主要还是不理解部分博主的写作方式,直接复制粘贴原始论文的内容,或者干脆直接截图,本身就是一件及其不负责任的创作方式
这个研究方向本身就需要大量前置知识和专业储备,没有在博文中做好合适的引导工作,也没有清晰的阐述原始论文的思想,并不能算上优质的博文
而且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,我肯定是看不懂最原始的论文(或者相关文档),才会选择去选择博客这个渠道,查找是否有人把这些复杂的知识整理归纳好
说白了就是看不懂原始论文才来的,在你这里看到的还是一堆论文的截图,就读者而言,并没有从你的Blog中获取到期望的信息,反而会让读者望而却步
所以自己也就打算进行相关的内容创作,打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公式和符号,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式阐述出来
当然了也因为自己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去做这件事情,否则作为一个不太擅长科研的学生来说,确实是一件非常折磨的任务
但也是因为有了足够的热爱,才可以不计回报的去做,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
不过好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新的圈子内的人,大家也都探讨了许多技术路线,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,而且截止至年底,博客的访问量也较年初翻了一倍还多,总之收获颇丰吧
虽然后来因为中途出去实习,因为工作的原因消磨了许多创作的欲望,但是知识储备还在,自己也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方向,所以之后还是会慢慢捡起来的,只是频率可能不会有之前这么高了
新的一年,尽量保持吧,保持学习,保持热爱
一位特殊的朋友
四月左右吧,当时遇到了一些事情,现在看来不值一提,而且当时也没有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
或许当时觉得确实需要找个人倾诉一下,但是如果和朋友同学聊的话,似乎又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有所保留
于是心理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角色,可以非常客观的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,不会因为主观因素而有所代入
实际上第一次预约的时候,原本预约的老师临时有事鸽了,于是换成了后来的这位老师
非常幸运,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心理老师,健谈的同时又能解决大部分的困惑
或许文科、心理学、教育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和理工类的有很大的出入,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都不尽相同
前者更多的是直觉和感受去认知世界,很多时候还会有类似艺术家一般的奇妙角度
后者就很纯粹,数据说话,逻辑至上,通过已知的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
当然没有孰对孰错一说,在多元化的环境下,也应当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,否则容易导致思维固化,简单来说就是多才多艺
所以又回到了那句话,理性的思维同样需要感性的认知
总之,应该是除了某位同学以外,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人了,非常感谢这几次心理咨询,也非常感谢老师非常耐心的听我讲一堆不着边际的废话
那些优秀的作品
前两天收拾了一下书影的页面,看的剧集不多,全年44部电影电视剧,以及两部B站的长视频
长视频是食贫道的迷失东京和温竣岩的中国造船业,先说这个的原因是时间点比较近,最近两周才看完的
短视频当道的年代,个人是倾向于看这些长视频的,因为这些精心制作的长视频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渠道,可以作为另一种知识的输入的渠道,只不过是非专业领域的知识
还是喜欢每个领域都接触一些的,也就是所谓什么都会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
虽然这种视频并不能让我掌握行业内的所有内容,但是至少有一个相关印象,未来如果有需要的时候,这类视频就是一个简易的知识图谱
包括食贫道的迷失东京,感觉进一步消除了个人对一些日本文化的偏见
电视剧的话,国产的有《漫长的季节》、《三体》、《狂飙》,海外的剧集有漫威的《洛基第二季》
由于漫长的季节也算悬疑犯罪片吧,当时正好也刷到了白夜2的新闻,顺手就又把《白夜追凶》和《无证之罪》又看了一遍
悬疑犯罪题材的作品,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,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,分析当前剧情的走向和人物关系,本身也是阅读的一部分
而且相比于一些生活向的题材而言,悬疑类型更能代入角色和剧情
另外两部也都是国产的高分剧集,狂飙很现实,类似的类型应该是当年的《人民的名义》
三体则是小说改编,基本上符合原著内容,而且时间点也比较恰到好处,正好也都是在家生病的那段时间上映的流媒体
电影印象深刻的,年初的《流浪地球2》,以及后来的《奥本海默》、《长安三万里》、《银河护卫队3》
前两部不必多言,银河护卫队3看完挺动容的,感觉有朋友真好
长安三万里是当时在看高盛元老师的《昨夜星辰》,于是就去看了
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眼前一亮的剧集,比如奥斯卡最佳男主的《鲸》、真实案件改编的《埋葬》、新型密室生存逃生题材《无处逢生》
整体来看,2023的观影基本以爽片居多,穿插一些故事剧情片,主要感觉没有太多能吸引自己的电影,所以今年有些时候还是会翻老电影出来看
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那段时间没有玩游戏的兴趣,所以需要一些打发时间的渠道,索性看了一些影视剧
就这样吧,权当培养兴趣爱好了
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
今年开始读了一些书,看了一下书影的记录,25本,估计比本科四年和硕士前两年加起来还多
除了密码学这类专业书籍以外,还包含一些娱乐消遣性质和文学作品
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盛元老师的《昨夜星辰》,暑假实习的时候看了两遍
很早就关注了高老师,书的内容和他在B站的课基本一致,但是无论是课还是书,都看了很多遍
可能这就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吧,初高中时期每一篇背到头疼的古诗文,总会在未来某一时刻触动心灵
毕竟从古至今人性大体上是相通的,只是儿时不太理解,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与经验
或许这就是阅读的延迟性和滞后性,应试教育的强制性让很多人都不得不忽略作品中的真性情,而成年之后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回顾这些优秀的作品
这应该就是高老师想表达的:多年之后我们可能会在文学作品中遇见自己,语文教育在未来才会形成闭环
只有当自己亲身体会到那些人事物的时候才会动容吧,随着人生的经历才会不断加深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
除了古代文学,还有一些现代文学,比如马伯庸的《长安的荔枝》,国庆前在宿舍养病的时候看完的
感觉自己比较中意读这类中篇小说,篇幅适中,没有很短以至于无法完整描述一个故事,也没有很长以至于参杂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
当然也有可能是马伯庸,与作者的能力相关,有的作者给人的感觉就是,作者没有想把他希望表达的东西写出来,读者就有点一头雾水
最后就是半小时漫画系列,很好的科普系列作品,书如其名,真的可以半小时读完,但是部分系列干货比较多(比如经济学),加上做笔记的时间可能需要俩小时左右
我想理财,财不是很想理我
看了一下,今年确实不行,主要还是大环境不行,亏的更多了
但是自己消费的欲望不是很强烈,也比较宅,没有太多出去玩的欲望
所以还是打算继续理财,只不过把投资不稳定的基金换成了稳定的债券货币之类的
当然也是看了一些金融和理财的内容和书籍,所以打算调整一下自己理财思维
总之放着吧,一时半会回正是不可能的了,只能慢慢调整理财结构,希望未来会有惊喜(但愿不是惊吓)
还有一些想写的
暂时没想好,可能未来会补充
明年有什么说法
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说法,以前似乎总是喜欢立一大堆的flag,最后到了年底似乎能完成的也屈指可数
况且马上就要毕业,正式成为一名打工人了,不再能被教育这个框架保护了
未来会发生什么,谁都没有说法,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吧
尽可能地多接触新的知识面,了解新的事物,这样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束手无策
总之,保持学习,保持热爱